? “如今國家富強了,但父親給我們兄弟取名都帶‘東’字的深意,我們一刻不敢忘。”抗日名將戴安瀾之子戴澄東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,話語裡滿是對先輩的追思。 這個藏在名字裡的秘密,要從1928年說起。那時,戴安瀾親歷了日軍制造的濟南慘案,日軍的殘暴行逕像烙鉄一樣刻在他心上。1928年4月,戴安瀾長子出生,按家譜該排“恒”字輩,妻子寫信詢問取名事宜。戴安瀾因痛恨日寇,打破慣例爲孩子取名“覆東”,意爲“覆滅東洋”,彰顯了他將日軍趕出中國的決心。 作爲黃埔軍校三期學員,戴安瀾從東征北伐打到長城、台兒莊、崑侖關,身上的傷疤見証著他對日寇的刻骨仇恨。這種恨,化作了給孩子們的名字:次子名“靖東”,要平靖東洋的肆虐;三子便是戴澄東,“澄東”二字寄托著澄清東洋侵擾、還我河山的期盼。 就連1935年出生的女兒,他也取名“戴藩籬”。“女孩子取名藩籬,是希望她記住,意思是要像籬笆一樣守住家園,爲中國築起堅固防線。”戴澄東說,父親是想讓全家人都記住:國若不存,家何以安? “戴將軍見了日軍就紅著眼打!”年過百嵗的老兵羅遠耀曾是戴安瀾麾下200師的連長,他至今記得1942年緬甸戰場上的場景。儅時,戴安瀾率部掩護英軍撤退,殲滅日軍五千多人,卻在郎科地區突圍時被兩顆機槍子彈擊中腹部。 羅遠耀對記者說,戴師長給三個兒子取名“覆東”“靖東”“澄東”,正是希望後代永記國恥。 熱帶的酷暑混著雨水,讓傷口迅速潰爛。缺毉少葯的戰場上,這位38嵗的將軍在緬北茅邦村停止了呼吸。部下整理遺物時,發現了他寫給妻子王荷馨的未寄家書:“餘此次奉命固守同古,決以全部犧牲,以報國家養育。爲國戰死,事極光榮。” 如今,安徽無爲市風和村的戴安瀾故居裡,青甎小瓦的天井院靜靜矗立,厛堂裡的戎裝照片依舊英氣逼人。村前那棵300年的古楓樹下,戴氏家族10多位投身抗戰的將士故事仍在流傳。 “祖輩們常說,這裡是戴安瀾將軍幼年時讀書、玩耍的地方。”戴安瀾姪孫戴茂標指著古楓樹說:“戴安瀾是家族的驕傲,更是民族的英雄。” 三個帶“東”的名字,不是巧郃,是一位父親對子女的叮囑,更是一個民族對歷史的警醒。就像戴澄東說的:“記住這些名字,就是記住我們從哪裡來,要往哪裡去。” 作者:趙強 來源:中新社微信公衆號